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针对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应该如何做好防护措施,普通公众该如何提高健康防护意识,养成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注意遮挡等良好卫生习惯和行为?
日前,人民网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共同开展“高考防疫、健康防护、环境卫生与消毒”公众健康防护教育系列宣传活动。本期访谈活动邀请到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研究员姚孝元、中国疾控中心职卫所研究员孙承业和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副研究员沈瑾,对于公众普遍关心的健康防护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农集贸市场应分区 理发店要“一客一用一消毒”
自北京新发地农产品市场发生聚集性疫情以来,网友对于农集贸市场的卫生安全状况较为担忧。农集贸市场如何进行管理,才能让老百姓放心?
姚孝元表示:“集贸市场的卫生安全工作,要从三方面做起。一是环境管理。要保持集贸市场的环境清洁,加强通风,对于顶棚式或露天农集贸市场,要处在比较宽敞、通风较为良好的地方。而对于室内农集贸市场,如在气温较为合适的情况下,尽量采用自然通风。”
他还强调:“二是要及时清理地面和摊位上的垃圾,若设置有地下明沟,要保证畅通且明沟里没有污水、污物的残留。每天市场经营结束后,要对地面和摊位、地下明沟、垃圾收存点彻底进行清理、清洁和消毒。”
姚孝元还提出:“最后,在经营管理上,综合性市场最好按照果蔬类、肉类、禽类、粮食类、水产类等不同类别分区,并设立相应管理制度,明确专门责任人员,一定要加强健康管理和健康防护。市场工作人员和经营者,要建立健康监测制度,如发现异常要及时就医并报告。工作人员和经营者在工作期间应佩戴口罩,经营者处理肉类、禽类、水产类商品时,要戴好手套。消费者进入市场要出示健康宝、接受体温检测。在市场内停留时间不要太长,尽量与他人保持安全距离。”
在谈到满足其他一些日常生活刚需的防护时,姚孝元以理发为例进行了讲解。他表示:“在理发时,我们和理发师距离较近,待的时间也较长。美发时还用到一些发用日用化学品,这些产品也会释放一些污染物质。所以,理发店的防控应分为防止传染病和保护消费者健康。”
“理发店也要从三方面做好防护。首先环境要符合国家标准,例如甲醛、可吸入颗粒物、苯、氨的浓度要合规。理发师的工具和顾客所用的公共用品、用具,要做到‘一客一用一消毒’;其次要确保通风状况良好。在气温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开窗、开门加强通风。空调要确保以最大新风量运行,应关闭或关小回风,并定期对空调的风口、冷凝器、过滤网等部件清洁、消毒或更换。最后,工作人员要做好健康监测,不仅要每天测温,更要在工作中佩戴好口罩,出现异常症状尽快就医,并报告属地疾控部门。顾客入店要出示健康宝、接受测温,并与他人保持安全距离等。”他说。
“同时,农集贸市场和理发店都应配备手消毒剂,并通过电子显示屏宣传新冠肺炎的防控知识和措施。”姚孝元强调。
就医缩短停留时间 游泳馆确保空气流通
此外,专家们还对去医院看病、在游泳场所时如何进行防控进行了介绍。
沈瑾表示,在目前状态下,去医院看病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她建议:“在看病前,为减少路途中的感染风险,要根据自身状况就近选择医院,并通过预约挂号,约好就诊时间。去之前最好能了解医院布局,减少在医院中走路和停留的时间;去医院途中,建议采取私家车、骑车或步行。若可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要加强个人防护,佩戴好口罩,尽量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到医院后,建议大家全程佩戴口罩。排队候诊时,尽量与他人保持可控距离,尽量在一米以上。在就医过程中,尽量减少取号、按电梯等操作。当碰触公共区域的物体表面后,及时进行手部消毒。”
她还强调:“在候诊就医过程中,建议只做必需检查,尽量缩短在医院里停留的时间。在医院时若条件允许,建议大家走楼梯。如必须乘坐厢式电梯,建议分散乘梯,避免人群聚集。结束就医后,要尽快离开医院,回到家要及时进行手卫生。”
有网友关注到,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于近期发布的《低风险地区夏季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相关防护指南(修订版)》,在重点场所类别中增加了游泳场以及其他一些场所。那么,游泳场所的健康防护应如何进行?
姚孝元提出:“大家首先要保证游泳场所的卫生安全。一是池水要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定期对池水进行净化和消毒处理,确保池水中消毒剂余量、消毒副产物和一些微生物、人体排泄物(像尿素)等指标要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要求;二是空气质量要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三是公共用品用具和公共设施,要做到‘一客一用一消毒’,如电梯按钮、门把手等一些高频接触部位,要定期消毒。”
“然后是公共场所的通风。大家会感觉到游泳场馆的空气和其他地方不一样,主要是因为泳池中加入了一些消毒剂。这些消毒剂可能散发到空气中,所以更要加强游泳池空气的通风。在气温较合适的情况下,要尽量利用自然通风,使用空调系统时,要确保使用安全,对一些部件进行定期清洗、消毒,需要的时候进行更换。”他说。
“最后,工作人员要建立健康监测制度,如果有体温异常或出现咳嗽、发热症状,要及时就医并报告。我特别建议消费者进入游泳池时,要接受游泳池经营方管理,比如主动测量体温、出示健康宝。进入游泳池前要做好淋浴,做好脚部消毒,并在游泳池里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姚孝元提示说。
食品销售服务业人员防护 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针对近期国内外食品行业都出现了聚集性病例,食品加工、销售、服务等从业人员该如何做好防控,沈瑾进行了详细解答。
她表示:“这类人群的防护可从共性和个性两方面看。在共性上,所有从业人员要主动进行自我健康监测,例如厨师等职业需持健康证上岗,每天监测的信息要及时报送,若身体出现如发烧、咳嗽等异常,要马上离岗、上报,并及时就医。”
“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及时做好手卫生。卫生习惯包括很多,比如咳嗽礼仪,就是咳嗽时要用纸巾或胳膊肘遮挡。还要加强自律,尽量减少聚餐、聚会等聚集性活动。要正确佩戴手套,更换或摘手套后要及时进行手卫生。食品企业要对工作人员做好卫生知识及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培训,要为从业人员提供如手套、口罩、速干手消毒剂等防护物资给予保障。”沈瑾说。
“从不同环节上看,需要采取个性化措施。如生产加工线上的食品从业人员,建议采取错开工位点、每班减少人员等措施保持相互间的距离,避免面对面工作。另外,还需合理安排食品生产线流程,避免交叉污染。”沈瑾强调。
“然后是运输环节,包括司机在内的所有运输人员,尽量避免用手直接接触食品,建议使用包装和容器,对包装和容器要及时清洗,定期消毒。销售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正确佩戴口罩和手套,同时加强手卫生,避免直接用手去碰触自己的眼口鼻。”她说。
沈瑾还表示:“一定做到别随地吐痰、别用手擤鼻涕,这些都是重要的个人卫生习惯。食品加工用的工具、桌椅台面一定要保持清洁,定期消毒。食品销售人员在面对顾客时,要建议顾客采用扫码等非接触式支付方式。”
四点判断是否需佩戴口罩 累计时间不超8小时
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到现在,戴口罩已经成为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公众到底应该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佩戴口罩?佩戴原则又有哪些?
孙承业回答:“口罩在疫情防控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如何选择,是困惑每个人的问题。如何选择、怎么佩戴,原则可分为两类,一是所处的环境。大家可通过政府公布的结果,了解所处区域风险等级及调整信息。风险等级越高,佩戴口罩要求也越高。二是要看所处的局部区域,例如居住的小区、住的旅馆及工作单位等环境管理是否严格、规范,是否能很好地执行政府规定的制度。”
他建议:“个人可从四方面进行判断。第一,要知道所处地方、要去的地方,是否会出现人员聚集。聚集是指有多少人在多大空间内活动,也是指相互间是否能保持安全防护距离。如果人多、距离近,就要严格按要求佩戴口罩;第二,要知道在这一环境中停留时间的长短,如果只是路过,可以不戴口罩。如果我停留时间较久,如乘坐飞机和高铁时,无论行程长短,都要全程佩戴口罩。"
"第三,要判断所处区域是否通风良好。如果是露天、户外场所,在没有近距离接触的基础上,不需要戴口罩,如果在室内,并有良好通风的场合就相对安全,反之就是不安全的。例如在地下农贸市场,既卖肉又卖鱼,空气流通很差,风险就很高,就要全程严格佩戴口罩;第四,要了解是否能判断周围人的安全性。以公交车售票员为例,他周围的人难以查证是否来自疫区、安全不安全,这时就要戴口罩。例如在办公室的同事们,由于长期在一起工作相互非常了解,他家里人情况也都清楚,如能保持一定距离,也可以不戴口罩。”他说。
在谈及该如何正确佩戴口罩时,孙承业表示:“我们推荐给公众用的口罩只有两种,一种叫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另外一种是医用外科口罩。这两种口罩都是一个样子,打开包装可看到都是长方形的对称结构。戴之前,要先判断一下内、外、上、下。在两个标准中,都规定上方要有鼻夹,就是一个硬的可塑条,有鼻夹就是上方,无鼻夹就是下方;内外则是材料不同,内侧一般用白色或浅颜色,看起来柔软一些,会带一些毛。外侧材料相对致密,部分还会有一定涂层。”
“取出后,拿着耳带挂在双耳上,挂牢后,两只手分别拉住上下边缘,把褶皱打开。打开的标准就是要和人脸贴合,盖住我们的下巴、鼻子,两侧与面部贴合。如要临时去掉口罩,可把口罩折叠,将面侧(浅色侧)折叠起来,放在洁净的信封或口罩原有包装中,结束后拿出继续佩戴。到家后,要把戴过的口罩悬挂在家中洁净、通风、干燥的地方。”孙承业说。
他还建议:“我一般会挂两个口罩轮流用,总保持一个口罩是干燥的。对有明显污损的口罩、被污染的手触摸到了口罩,或口罩变形后,要及时更换。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我们到了可能污染的环境,比如陪病人到医院的发热门诊,离开后要及时更换口罩。公众用完的口罩,可投入小区垃圾分类中的‘其他垃圾’箱中。”
孙承业还提示说:“据最近研究提示,口罩是可以重复使用的,但不是无限次使用,应称为有限次数使用。大家可掌握一点,累计佩戴时间不要超过8小时。但是,医务人员所用的口罩必须要一次性使用。”
手卫生不仅针对新冠疫情 需要长期保持
众所周知,做好手卫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防护措施。沈瑾对于手卫生和平常洗手的区别进行了讲解。她说:“在我国近一段时间出台的防控技术方案中,都提到要做好手卫生。也就是说,任何人处在任意场所,都应加强手卫生。其实不仅是我国,世卫组织也推荐了这一措施,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也将这一措施提到了重要地位。”
“手卫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家熟知的洗手,二是手消毒。这两项措施,在生活中采取任何一项都可以。洗手要用流动的水,用洗手液或肥皂,采取‘六步洗手法’;手消毒可选择正确的速干手消毒剂或其他类型手消毒剂来揉搓双手。这两项措施一定要到位,才能真正达到消毒目的。”沈瑾说。
不过,她提醒大家:“人的手接触的物品不一样,污染程度也不同。当手上有明显污染物时,一定要洗手,不可直接用手消毒剂。因为手上的有机物,会影响手消毒剂的消毒效果。如果手上没有明确污染物,可直接用手消毒剂进行揉搓,也可以洗手。在很多场所或很多场景下,很难做到随时随地洗手时,就可以用手消毒剂揉搓。”沈瑾说。
谈到要做手卫生的具体情况时,她介绍:“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就是饭前便后要洗手,其实这句话包括了两点,即清洁操作前和污染操作后。也就是说,接触食物、吃东西或加工食物前,都要做好手卫生;而接触了污染的东西,比如垃圾或钱币、护理病人后,都要做好手卫生。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大家一定要进一步加强手卫生,在公共场所触碰了电梯、门把手等高频接触部位后,必须及时做好手卫生。”
“做好手卫生,不仅是针对新冠疫情的一项防控措施,而是需要长期保持的良好卫生习惯。希望大家通过这次疫情,能够养成勤洗手或手消毒的好习惯。”沈瑾表示。